近日,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因公开点评电影《731》引发广泛争议,这已是他继此前“力挺西贝”事件后又一次陷入舆论漩涡。此次发言不仅让公众对其判断力产生质疑,也折射出网络时代企业家跨界言论带来的连锁反应。
事件起源于于东来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对电影《731》发表的观后感。他以强烈情绪化语言谴责影片中呈现的历史暴行,并呼吁观众抵制该片,称其“过度渲染苦难”。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两极反应:部分网友认同他的情绪立场,但更多观众和历史学者指出,他的批评忽略了电影作为历史警示载体存在的意义,且用“抵制”代替理性讨论的方式显得草率。许多影迷强调,历史题材电影的价值在于唤醒记忆而非回避痛苦。
舆论进一步发酵后,有网友翻出此前于东来高调支持西贝餐饮涨价的事件,质疑其公众言论的连贯性与边界感。当时他因力挺同行经营决策被批“脱离消费者视角”,而此次跨界影评再次被指“滥用影响力”。部分媒体评论称,企业家固然有发表个人观点的权利,但需警惕将商业影响力泛化至专业领域,尤其是历史、文化等需要严谨认知的议题。
事件也引发了对企业家社会角色的讨论。有观点认为,于东来的初衷或许是表达爱国情绪,但方式欠妥;另一些声音则指出,公众人物更应注重发言的社会效应,避免简化复杂议题。历史研究者@文史君 发文称:“情感表达不能替代历史认知,商业领袖参与公共讨论时需多一份审慎。”
目前,于东来尚未对此事作出进一步回应。但此次争议已形成二次传播效应,话题#企业家该跨界点评吗#登上热搜。有分析认为,这一事件再次表明,在公共领域,任何言论都可能被放大检视,尤其是自带流量的商业人物。如何平衡个人表达与社会责任,成为当下企业家面临的新课题。
截至发稿,电影《731》官方未就此事件表态。但部分影院从业者透露,该片排片率未受明显影响,观众购票行为仍以口碑和兴趣为导向。